教师


shao_pic.jpg

邵晓巍

首席研究员、博导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

职务: 感知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空天科学与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智能感知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分布式航天器系统技术实验室主任

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个人主页: [学校主页][百度百科]

研究方向: 基于AGI的博弈演进技术、卫星集群精密编队设计与控制、卫星系统智能协同规划与仿真

主要成果: 面向国家科技发展与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对基础科学和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引领国家重大科学装备论证立项,并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通过大模型智能体系对抗博弈理论和技术、集群网络与控制等先进手段,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高分专项、863计划以及北斗与深空探测专项等部委与科研计划支持。国际上首次提出全局最优卫星编队构形解析设计和燃料最优高精度卫星编队保持控制等方法,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多位院士及领域专家一致鉴定“卫星编队构形设计和保持控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全面应用于我国首个精密编队卫星系统“天绘二号”、首个差分测量卫星编队系统“陆探一号”等5型12个装备,研究成果先后登上CCTV、人民日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头版头条,获评上海交通大学十大科技进展奖项。


zhang_pic.jpg

张德新

副教授

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个人主页: [学校主页]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航天器姿轨动力学、控制、智能规划和半物理仿真试验技术研究

主要成果: 长期从事卫星轨道姿轨动力学、设计、控制、运管和仿真技术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型号研制、装发重点基金和航天基金等10余项课题,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撰写高分系列丛书《分布式卫星编队设计与控制》1部。在卫星网络设计、控制和运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自主研制的多款卫星任务规划软件已装备应用。


tian_pic.jpg

田园

助理研究员

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个人主页: [学校主页][Google Scholar]

研究方向: 工业大模型、通用决策智能、群智能体博弈

研究内容: 大模型自主算法寻优框架设计:针对多智能体协同规划调度NP-hard难题,构建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全自动算法寻优架构,实现zero-shot情况下运筹规划(背包问题等)无人干预的自主算法生成和寻优;JS领域大模型构建:针对场景数据隔离要求,设计博弈均衡策略,完成信息、模型双隔离情况下的知识规则抽取与大语言模型微调;大模型驱动多智能体演化博弈:针对战略博弈和战术对抗等多场景,进行大模型智能体建模与形式化描述,设计规则在环训练策略实现跨领域、跨空间多智能体演化博弈。


yu_pic.jpg

余甘

助理研究员

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个人主页: [学校主页][个人主页][Google Scholar]

研究方向: 无人系统控制、规划以及估计

主要成果: 在自动化与控制系统、机器人学、运输科技等领域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唯一一作5篇,唯一通讯2篇,作为二作指导学生4篇),发表期刊包括Automatica(2篇),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1篇),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1篇),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1篇),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篇),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1篇),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1篇),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2篇),ISA transactions(1篇)等。


daimingzhi.jpg

代明智

博士后研究员

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研究方向: 群智能优化,图神经网络,启发式演化算法,生成式神经网络,基于学习与优化模型集成学习的聚类分析

研究内容: 基于情感偏好与迁移行为模型的群智能优化;基于原型向量辅助的学习方法和模型进行集成聚类;拉普拉斯图论的谱聚类方法,二次权重缓解图谱模型过平滑问题;无人机阵列优化联邦学习协同决策;伴读机器人客户群体的满意度产品定制;WWTPs微生物菌群的预测及不同特征属性下的聚类分析


bingqi.jpg

邴琪

博士后研究员

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研究方向: 复杂智能群体的智能演化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群体智能的演化技术问题,开发并验证无中心控制系统下,复杂计算机智能群体在不同情境中解决任务的能力,从而探究智能群体是否能产生智能以及智能产生的原因


gechao.jpg

葛超

博士后研究员

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 目标检测,XR,基于视野缺损的区域检测、信息补偿与路径规划的算法研究

主要成果: 针对视野缺损这一眼科疾病在初期难以察觉、定损时间过慢以及缺损区域无法获取和处理外界环境信息等问题,研究并开发了基于四叉树的视野缺损区域快速检测算法,构建了基于场景危险度的缺损区域信息补偿模型和路径规划算法;为视野缺损患者提供了一个快速精确的一体化分析流程,用于检测视野缺损区域、补偿缺失的视觉信息,并提供相应的路径规划,帮助患者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更高效的安全导航。


liuwei.jpg

刘薇

博士后研究员

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研究方向: 质量评估、增强、拼接等光学图像处理算法,多源数据获取与融合,目标检测

主要成果: 针对特种环境(水下)目标检测任务需求,为近距离拍摄的多相机系统设计智能感知方案,提出了基于混合输入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质量端到端评估方法,构建了物理模型引导下的自监督图像增强模型,设计了满足暗弱图像拼接需求的像素级特征描述符,搭建了特征知识蒸馏框架实现少样本目标检测。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特种环境(空间)目标检测算法研究,针对远距离拍摄(扫描)的多传感器系统设计智能感知方案,涉及多源数据获取与融合,空间目标状态信息检测等。